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智库 > 专家风采

乘风破浪正当时-虎年伊始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创新工作委员会李静主任

  2022年2月9日、11日、14日,“创新发展”强国号编辑部就新的一年里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相关主题连续釆访了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创新工作委员会主任李静。

  主持人:李主任,新年好!新的一年开始了。您怎样从创新的视角看待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

  李静:主持人好!我总的看法是,挑战依然严峻,工作任重道远,前途更加光明。我们知道,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这其中主要的是受持续不断的疫情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活跃度下降,整个国际范围内产业链和供应链运行不畅,生产要素价格高企,劳动力就业市场趋冷,有效需求不足。概况起来就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下行压力加大。

  主持人:怎样看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和经济下行的关系?

  李静:从形式上看,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造成了经济下行。但我认为这仅是表面现象。更深层的原因是创新驱动跟不上形势的变化,传统的资源依赖、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真正的创新驱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发展方式仍需努力。按照正常的情况(即便有疫情影响),需求是客观存在且在不断增长之中;具有自适应能力的产业链是能够满足需求端的;社会发展预期应是稳定且不断上升的。之所以都出现收缩和下降,根本原因是创新能力不足,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创造出来。这又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未来的上升预期。从而形成有效供给不足——市场销售不畅——收入下降——有效需求不足的非良性循环。根本原因是创新能力与时代和外部环境变化不相适应。应该说这种局面的挑战仍是严峻的。

  主持人:据我所知,很多年前我们就认为创新能力不足,反复强调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现在已将创新提到了极高的程度,为什么还说是创新能力不足呢?

  李静:你说得对。从最早党中央正式发出创新发展号召到现在已二十多年了。这中间党中央在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连续三届大会上分析我国存在的战略问题时都提到“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反复强调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十年前的二O一二年就非常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早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八大更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把提升自主创新能摆在全部工作的核心位置。但这一工作今天看来仍是任重道远。

  主持人:为什么说提高创新能力仍是任重道远?提高创新能力就那么难吗?

  李静:创新始终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但要把创新作为一种普遍的发展方式,这需要转变人们的思维和认识方式。而这又需要一套全新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的知识体系,还要有理论体系的普及和教育体系。但虽说人类的创新实践波澜壮阔,创新成果灿若星辰,但却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关于创新的理论知识体系。创建一套系统科学的创新理论体系一直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所以,直到现在,全世界也还没有认识比较一致的成体系成规模地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习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可以说这个命题仍在探索中。

  主持人:看来这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李静:当然。但现在情况已有了很大改变。我国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伟大指示指引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经过近二十年的艰苦探索,在广泛研究学习国内外创新创造思想材料的基础上,初步创建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体系。这一体系将为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武装。也为规模化体系化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系统的创新知识资源。

  主持人:那么究竟怎样理解自主创新能力呢?

  李静:自主创新能力就是独立自主地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其本质是理论思维能力,或者说是理论思维能力的外在化。理论思维就是以概念为细胞,运用哲学范畴,通过判断推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趋势的思维活动。创新是创造新的事物,新事物生成的基础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只有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构建、生成新的事物。

  主持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说了好多年,究竟怎样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呢?

  李静:系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基础工作:第一、培养创新人才;第二、培育创新主体;第三、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是极具创造性的特殊活动,需要具备创造能力的人才。而这种人才只能经过专门培养才能造就出来。所以培养创新人才是增强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一定规模的创新人才,创新很难有效推进。我们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创新人才不是高学历人才也不是高级别人才。而是经过专门的创新学习培训,在熟悉科学创新理论、掌握系统创新方法的基础上在创新实践中锤炼出来的人才。当然,系统的专业知识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讲要专门创新培训。因为创新不是普通的工作,它需要把众多门类的专业知识和多方面的实践经验作为工具和材料,去构建和创造一个具有新功能的事物,这种构建和创造是有一套理论和方法的,是其它的学科理论和方法无法替代的。这种理论和方法来源于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的能力既非与生俱来先天就有,也非经验积累自然形成,必须经过专门学习和系统训练。在当今时代,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大学教材,知识体系大体是一致的。但学生毕业后有的人能有所创造,有的人却只能复制。原因就在于大学教育介绍了有关知识工具,并没有介绍工具的综合应用技能和艺术,没有介绍是因为至今为止的大学教育是专业的,全部跨界应用是没有的。所以,最后的工作结果是千差万别。今天,只有科学的创新理论和方法用全新的方法和模式教给人们全学科全领域的跨界方法,才能使人们全视角聚焦,实现真正的最优化抉择。同时,今天的创新是一个集团主体的实践活动。必须有人、机、数据库、资源条件的系统和操作规范、运行规则、规章制度的体系机制。它们构成微观主体(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所等)的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和完善创新主体的创新发展模式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具体内容包括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平台搭建、创新资源组织、创新活动运行规范、创新成果鉴定以及成果价值化形式等等。只有这样的模式才能使微观主体的创新实践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避免创新的碎片化和隨意性。培育创新主体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精准细致的工程方案规范,有计划有步骤有标准有检查有验收进行。同时,创新成果是创新主体自身努力和环境氛围共同孕育而成的,创新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也很重要。所以,政府要担负起建设创新服务体系的责任。从理论上讲,没有一个单位拥有自己创新所需的所有资源,没有一家单位能独自解决自己在创新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因此,必须由政府组建高效系统的创新服务体系,包括科技情报系统、科研设备公共服务系统、创新咨询服务系统、科技中介服务系统、科技金融、法律服务系统、科技政策服务系统等等,这些都形成创新支持保障条件,共同助力于创新实践。以上三项工作针对的是人、体制和环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具有战略性、先导性。只有把它们做好了,创新能力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主持人:怎样理解你开始所说的“前途更加光明”的说法?

  李静: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首先明确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这对于中国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创新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发展是中国新时代位居首位的新发展理念,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毫无疑问,创新必须运用也只能运用理论思维,也必须坚持也只能坚持正确思想的指导。多年来,人们对此的认识并不一致,有各种各样的学说和学派,甚至有人断然否定理论思维对创新的重要作用,忽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对创新的指导作用,结果形式主义的东西满天飞。这些都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出创新的本质从而概括抽象出创新的规律,无法给人们的创新实践提供智力支撑。例如直到现在还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某外国专家的“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这样的说法。生产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结果有好有坏,能说都是创新吗?排列组合只是表面现象,目的是什么?本质是什么?不说清楚这些,创新到底想要干什么?不揭示行为的目的,对人们的实践就没有意义。这次总书记的讲话非常明确:要站在时代前列,必须运用理论思维,必须坚持正确思想指引!贯彻落实习主席的这一讲话精神,我国的创新发展将会在正确的康庄大道上高歌猛进!所以我说“前途更加光明”,就在于我们现在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就能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头脑,从而指导创新实践,推动创新工作。在具体实践中,运用理论思维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质量观、矛盾观和联系观这些基本概念和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偶然与必然这些基本范畴来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科学制定创新规划、精准分析问题原因、准确制定措施方案,从而推动事物创新脉动,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若离开理论思维,我们就看不清事物前进的方向,就无法制定出科学的创新目标;就找不到事物内部的矛盾,就无法确定出现问题的原因,找不到问题的原因就制定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问题解决不了,创新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主持人:目前,各省都在制定庞大的创新规划,掀起声势浩大的创新发展热潮。你认为有哪些注意的事项吗?

  李静:各地发展意识都在增强,创新热情持续高涨。这是好事。但我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重视。一是正确理解“创新要宽容失败”的观点。创新要宽容失败是指人们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而且实践和理论也总有一定的差距。人们在构建一个新事物时不一定能取得对这个事物的全部认识。所以,有时失败是难免的。但人们的实践归根到底是要追求成功的。只有成功实践才能创造价值。所以所有实践都要追求成功,都要“以成败论英雄”。失败说明认识尚不全面或者努力还不到位。经修正调整后就必须成功。认识的局限性一定要在实践中予以克服,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认识的水平,即一定要争取和实现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成功,另外,在实践中要格外谨慎和细心。这样才能最终保证成功。现在有一种现象,既然创新允许失败那就随意创新或长久多次创新。这样长期以往就会造成有些人责任心的下降,同时导致大量资源的损失浪费并且贻误宝贵的时间机遇。我们现在每年的创新投入已达2.8万亿元,与取得的创新成果相比,效能还是不高的。二是创新要尊重经济规律。我们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无论是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还是协调人和社会的矛盾抑或是处理国家与国家的矛盾,我们都迫切需要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尽快摆脱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但对于创新主体而言,除个别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项目外,创新是主体本职功能题中应有之意。我们釆用多种措施引导鼓励,但对创新本身还是要用平常心看待,特别是要尊重经济规律。创新本质上是经济活动,以创造更大经济价值为目的。创新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所以必须要有经济核算,必须达到既定目标。只有收益大于支出,才能可持续,才能有价值。现在不少地方推出重奖政策,先行推出奖励方案。一些单位事先就获得不菲的经济资源,这极易违背经济规律,扭曲市场行为,造成不少的“创新演说家”和“创新表演家”。在经济领域,任何经济利益的获取都是新创造价值的分割。不创造任何新增价值就获取利益,这种状况若较长时间存在,将是对创新的最大干扰。仅凭一个创新说法或靠几个创新动作就能拿到钱,那还有谁去认真做创新呢?长期以往必将挫伤人们的创新热情,败坏创新的声誉。况且,我们一再说创新人才是培养出来的,不是用钱砸出来的;创新企业是培育出来的,也不是用钱堆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无数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我国某支体育团队的实践也说明,有时钱多并不是好事。钱多的结果可能与投钱的初衷完全相反。这一点应特别注意。

  2022-02-15作者:张乐 柳戈 (供稿:科促会创工委办公室)